综述论文

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壳寡糖缓解娃娃菜幼苗盐胁迫的生理及光合响应
鄂利锋, 李亚妮, 谢钰, 权建华, 陈修斌, 华军, 赵雪梅, 赵文勤
2025, 15 (4): 675-682.
摘要53)   HTML5)    PDF (1858KB)(26)   

为探究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对盐胁迫下娃娃菜幼苗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以“耐寒金皇后”娃娃菜为材料,将0(CK)、50、100、150、200 mg·L-1 COS喷施叶面4 d后,用150 mmol·L-1 NaCl溶液对娃娃菜幼苗进行胁迫处理。结果发现,100 mg·L-1 COS处理显著提高了NaCl胁迫下娃娃菜幼苗的株高和单株干重,增幅分别达14.44%和88.06%,同时显著提升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增幅分别为16.41%和33.77%,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28.26%、41.67%和15.90%,而胞间CO?浓度(Ci)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100 mg·L-1 COS可通过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和光合效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娃娃菜幼苗的伤害,为高原夏菜抗逆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有机磷杀虫剂在入太湖流域沿线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耿鑫, 冯伟伟, 茆广华, 陈瑶, 吴向阳
2025, 15 (4): 683-692.
摘要46)   HTML3)    PDF (1411KB)(9)   

探究了有机磷杀虫剂(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OPs)在入太湖流域沿线的污染状况和生态安全问题。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收集该水域水、悬浮颗粒(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和沉积物样品,采用GC法检测OPs的种类及含量,分析季节分布规律、分配系数和潜在污染源,然后评估OPs的生态风险。结果发现,水、SPM和沉积物样品中均能检测到辛硫磷(phoxim,PHO)、敌敌畏(dichlorvos,DDVP)、乐果(dimethoate,DMT)和杀螟硫磷(fenitrothion,MEP)。在水样中,PHO、DMT和DDVP的含量较高且占比多,MEP的含量相对较少。在丰水期,Σ4OPs的Kd1为0.44~1.32 L·g-1Kd2为2.97~6.88 L·g-1;在枯水期,Σ4OPs的Kd1为0.34~1. 40 L·g-1Kd2为2.85~7.43 L·g-1,表明OPs在水样、SPM样和沉积物中的分布较为稳定。综上,入太湖流域沿线水体已存在有机磷杀虫剂污染,工业、农业废水的排放可能是入太湖流域沿线OPs的主要来源,DMT和MEP 2种OPs污染物对镇江市通济河沿线主要河流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关于数字PCR扩增过程中气泡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研究
贾艳艳, 端木路阳
2025, 15 (4): 693-701.
摘要50)   HTML4)    PDF (3203KB)(22)   

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技术的出现显著推动了核酸检测的发展,然而微滴在微流控芯片中的移动、破碎和气泡产生问题又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因此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具有深刻意义。构建了一种基于恒压调控微流控芯片中微滴PCR的装置及方法,对气泡的存在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芯片中的气泡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气源装置对芯片中的压力进行调整,可实现无气泡产生的微滴数字PCR。利用该装置和芯片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外显子18基因进行定量检测,3 min内可将20 μL样品分布到约5万个油包水微滴中,微滴在芯片中排列紧密无气泡,并且实验检测信号与DNA浓度在101~105拷贝·μ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与目前去除气泡的研究相比,dPCR技术避免了微滴的破碎融合,并可对结果进行标准化,在核酸定量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小鼠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与成年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分析
蔡怡霏, 马叶子, 夏美娟, 刘翠翠, 王洪涛, 周家喜
2025, 15 (4): 702-710.
摘要52)   HTML2)    PDF (4468KB)(10)   

巨核细胞是主要存在于成年骨髓中、以产生血小板为主要功能的一类细胞,除此之外,成年期骨髓巨核细胞还具有维持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稳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中也存在巨核细胞,并且其参与调控造血干细胞前体(pre-HSC)的产生及成熟。AGM区是最早产生HSC的部位,而骨髓是成年期HSC定居和造血的主要位点,巨核细胞是否在这2个位点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调控HSC的发育和功能尚不明确。基于近期报道的小鼠胚胎期AGM区巨核细胞及成年骨髓巨核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对二者的整体分子特征以及调控HSC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小鼠AGM区巨核细胞与成年期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AGM区巨核细胞高表达细胞增殖、循环系统发育、干细胞发育及分化等分子特征;而成年骨髓巨核细胞高表达免疫反应、外界刺激应答、止凝血、细胞通讯等分子特征。此外,AGM区巨核细胞与成年骨髓巨核细胞高表达不同的与HSC调控相关的分子。研究结果提示,AGM区巨核细胞和成年期骨髓巨核细胞可能通过不同的功能分子调控HSC的发育及功能,可为研究胚胎期和成年期巨核细胞的功能差异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miR-93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调节免疫介导创伤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姜晓宇, 陈异, 倪晶晶
2025, 15 (4): 711-719.
摘要64)   HTML4)    PDF (3418KB)(18)   

研究旨在探讨miR-93通过PI3K/AKT通路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及神经血管组织修复,以促进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修复的机制。实验使用雌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miR-93抑制剂组和TBI+miR-93激动剂组。qPCR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CD80、CD20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免疫炎症因子TNF-α、IL-12、TGF-β和IL-13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BI后血管组织再生;Western blot检测p-PI3K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发现,TBI+miR-93激动剂组能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抑制TNF-α、IL-12表达,促进TGF-β、IL-13表达,mNSS评分较低且VEGF表达活跃,p-PI3K和p-AKT蛋白表达升高。结果表明,TBI后,miR-93代偿升高,调节巨噬细胞M2型极化,有助于损伤后神经和血管组织修复,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松果菊苷通过Nrf2/HO -1通路抑制IL -1β诱导的软骨细胞铁死亡
梁传财, 邱波
2025, 15 (4): 720-725.
摘要50)   HTML3)    PDF (618KB)(9)   

探讨了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对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取Wistar大鼠软骨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组、ECH+IL-1β组、ECH+IL-1β+Brusatol(Nrf2抑制剂)组和ECH+IL-1β+ZnPP(HO-1抑制剂)5组。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酯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member4,ACSL4)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中Nrf2、HO-1、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ACSL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ECH组(ECH+IL-1β)中Nrf2、HO-1、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ACSL4 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在ECH组加入Nrf2抑制剂Brusatol或HO-1抑制剂ZnPP后,软骨细胞Nrf2、HO-1和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ACSL4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Fe2+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1β组软骨细胞Fe2+含量明显升高;与IL-1β组相比,ECH组(ECH+IL-1β)软骨细胞Fe2+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在加入Nrf2抑制剂Brusatol或HO-1抑制剂ZnPP后软骨细胞Fe2+的含量明显升高。结果表明,松果菊苷通过Nrf2/HO-1通路可明显改善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铁死亡。

DBNDD1基因在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刘晓雅, 张硕珉, 郑鹏, 马睿, 张朝军
2025, 15 (4): 726-734.
摘要36)   HTML3)    PDF (4688KB)(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恶性进展与关键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组学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DBNDD1基因在CR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总生存期缩短存在显著相关性。探究了DBNDD1在CRC中的表达特征、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通过TCGA数据库评估DBNDD1表达与预后的关联性;利用siRNA敲低DBNDD1后检测HCT116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凋亡水平(流式细胞术);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及凋亡变化(Ki-67免疫组化、TUNEL检测),并结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ESA)探索相关信号通路及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实验结果表明,DBNDD1敲低可抑制HCT116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同时促进细胞凋亡。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DBNDD1高表达样本在NF-κB和TNF信号通路上呈现显著富集,并与免疫抑制微环境特征(如M2型巨噬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浸润增加)存在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可为结直肠癌的临床分子标志物开发及靶向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基于尼古丁代谢基因特征的乳腺癌预后模型
张黄子怡, 黄莉莎, 李燕奇, 熊晨露, 于瀛, 谢飞
2025, 15 (4): 735-742.
摘要43)   HTML3)    PDF (3550KB)(16)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对乳腺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尼古丁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Cox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预后模型,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包含临床因素的列线图进行评估。使用基因表达总库(gene expressi on omnibus,GEO)中的GSE42568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并进一步开展免疫浸润分析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模型由10个尼古丁代谢相关基因组成,可作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并且高低风险组在免疫细胞浸润及药物敏感性上具有显著差异。构建的风险预后模型能够独立预测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可为乳腺癌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呼和浩特汉族人群Y-STR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李璐瑶, 吕宁, 翟永结, 张润, 严安心, 贾富全
2025, 15 (3): 544-554.
摘要56)   HTML4)    PDF (839KB)(20)   

为了评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汉族群体38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Y-chromosomal short tandem repeat, Y-STR)的遗传多态性,探索其法医学应用价值及与国内其他群体的遗传关系,应用38个Y染色体遗传标记构成的复合扩增系统对随机选取的呼和浩特市272个无关汉族男性个体样本进行扩增,统计38个Y-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和法医遗传学参数;基于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单倍型数据库(Y-chromosomal short tandem repeat haplotype reference database, YHRD)纳入的国内各群体单倍型数据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pairwise genetic distance, Rst),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38个Y-STR基因座共检出333个等位基因,基因多样性值(gene diversity, GD)为0.043 4~0.967 5。共检出269种单倍型,其中3种单倍型出现2次。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和单倍型识别率(discrimination power, DC)分别为0.999 9和0.989 0。群体比较结果显示,呼和浩特汉族与陕西汉族等同一种族或地理位置毗邻的群体的遗传距离较小,即遗传关系较近,反之则遗传关系较远。研究选取的包含38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检测体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适合呼和浩特汉族群体的法医学分析和群体遗传学研究。

SIRT1去乙酰化修饰调控HMGB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作用
丁瑜, 赵博, 张瑾, 高旭栋
2025, 15 (3): 535-543.
摘要86)   HTML2)    PDF (4948KB)(25)   

研究旨在探讨沉默信号调节因子1( sirtuin 1,SIRT1)介导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去乙酰化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中的作用及机制。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人原代鼻粘膜上皮细胞( human primary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构建CRSwNP细胞模型,检测LPS对细胞活力、CRSwNP相关蛋白表达(NLRP3、Caspase-1、TSLP)、SIRT1表达、HMGB1乙酰化水平及转位、炎症因子mRNA水平以及细胞焦亡的影响。进一步构建SIRT1过表达模型,给予细胞外源乳酸处理,检测SIRT1及乳酸在LPS介导的细胞焦亡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30 μg·mL-1 LPS对HNEpC细胞活力无损伤,且显著增加NLRP3、Caspase-1、TSLP蛋白表达以及炎症因子mRNA水平;同时显著下调SIRT1表达,提高HMGB1乙酰化水平及转位,诱导细胞焦亡及乳酸产生。与LPS处理组相比,SIRT1过表达组细胞HMGB1乙酰化及转位下降,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细胞焦亡被抑制,上清乳酸含量显著减少;外源性乳酸显著下调细胞SIRT1蛋白表达,促进HMGB1乙酰化及转位,促进炎症因子及乳酸释放。综上,SIRT1能够减轻LPS诱导的HNEpC中HMGB1的乙酰化和转位,进而改善细胞焦亡,减少细胞炎症。

Otx2基因通过调节H3K27me3对Wnt通路的影响
朱媛智, 裴培, 刘帆, 何学佳, 王怡, 王珊
2025, 15 (3): 526-534.
摘要62)      PDF (1995KB)(28)   

Otx2与Wnt通路都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H3K27me3富集状态的改变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为探究Otx2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组蛋白H3K27me3状态调控Wnt通路,采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稳定敲除Otx2基因的C17.2小鼠神经干细胞株,利用ChIP-Seq技术分析H3K27me3修饰特异性结合的DNA片段,通过qPCR技术检测Otx2基因敲除后Wnt基因的表达改变。经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Otx2敲除组与对照组的ChIP-Seq差异富集峰所对应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相关的通路。Wnt通路中的Wnt5a、Wnt2、Wnt16基因位点发生H3K27me3富集情况改变。qPCR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Otx2基因敲除组的Wnt5a、Wnt2、Wnt5b基因的表达量下降。结果表明,Otx2基因通过调节组蛋白H3K27me3的富集位点影响Wnt通路,可为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环孢菌素A发酵工艺的研究
高晓晶, 张祝兰, 林仙菊, 邱观荣, 温耀明, 范建辉, 黄洪祥
2025, 15 (3): 518-525.
摘要67)   HTML0)    PDF (2034KB)(85)   

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作为一种兼具免疫抑制、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治疗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CsA的发酵含量,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中心组合(central composite,CCD)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M)获取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玉米浆粉、硫酸铵、葡萄糖的含量及发酵时间对CsA的生物合成具有显著影响,最终确定适配的培养基组成为8.0%麦芽糊精、6.88%玉米浆粉、0.15%酵母浸粉、0.18%硫酸铵、0.61%葡萄糖和0.1% PEG200,最适的发酵温度和时间为24 ℃,和10.8 d。经发酵工艺优化后,CsA的发酵含量达11.76 mg·mL-1,较初始条件提高了47.95%。研究结果可为该菌株的工艺放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冠突曲霉菌发酵枸杞叶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及成分变化
陈菊, 丁纯洁, 孙银玲, 赵娢, 郑宏宇, 高辛, 金书含, 董坤
2025, 15 (3): 510-517.
摘要54)   HTML0)    PDF (1326KB)(13)   

为了探究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m)发酵枸杞叶过程中,枸杞叶的活性成分变化及其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集福建漳州(FZ)、广东清远(GQ)、江苏南通(JN)3个产地的枸杞叶(GY),按照红茶工艺,经过萎凋、揉捻、自然发酵制成枸杞叶红茶(GC),接种冠突曲霉菌发酵2 d,获得冠突曲霉菌发酵的枸杞叶(GCF)。结果发现,与枸杞叶相比,冠突曲霉菌发酵枸杞叶红茶可以改善枸杞叶的口感,去除青草味;茶汤颜色加深,由橙黄色变为橙红色;多酚、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黄酮含量显著降低,其中JNGCF黄酮含量降低幅度最小,下降了43.44%;与各组GY相比,FZGCF、GQGCF、JNGCF的蛋白质、总多糖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其中,蛋白质分别升高了50.70%、49.07%、55.34%;总多糖分别升高了98.93%、113.15%、100.42%;总游离氨基酸分别升高了75.90%、82.38%、68.84%。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中,FZGCF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降低,GQGCF、JNGCF与各自GY组无显著差异,且FZGCF、GQGCF、JNGCF的还原力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冠突曲霉菌发酵枸杞叶能改善口感,增加茶汤红度,能较大程度保留枸杞叶原有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多酚和类胡萝卜素,并且增加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多糖和氨基酸的含量。以上结果为枸杞叶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填补了枸杞叶红茶产品的空白,降低了枸杞副产物枸杞叶的资源废弃率。

不同薄荷品种精油成分分析及其组成特征
陆琳, 曹桦, 杨珺, 沈国林, 李涵
2025, 15 (3): 502-509.
摘要117)   HTML6)    PDF (1323KB)(26)   

为探明不同薄荷品种精油含量及成分特征,对收集到的25个薄荷品种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提取的精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薄荷品种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及组织特征。结果表明,24个薄荷品种的含油量介于0.03%~1.52%,其中,金薄荷的含油量最高,为1.52%;在22个精油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3种,其中醇类和萜烯类物质在所有鉴定品种中均有检出;在53种挥发性成分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为薄荷醇(金薄荷达到76.45%),酯类物质含量次之,主要成分乙酸芳樟酯(日本薄荷,48.66%);萜烯类化合物中的β-石竹烯、大香叶烯D、柠檬烯、1,8-桉叶素在21个薄荷品种中均有检出。精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在不同薄荷资源间存在差异性,精油成分特征之间的差异与品种亲缘关系的远近无关。精油含量高、品质好的品种为金薄荷。通过明确薄荷的精油成分特征,为薄荷精油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辅助方法优化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胚尖遗传转化
丁璇, 张祖英, 苏秀娟, 胡文冉
2025, 15 (3): 495-501.
摘要124)      PDF (2150KB)(78)   

棉花遗传转化过程中因受基因型限制、转化周期长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转化效率较低。以陆地棉TM-1的胚尖作为受体实验材料,利用GhTCP4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进行侵染,对转化植株恢复培养基中添加的外源激素6-芐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 6-BA)与萘乙酸(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的浓度进行探究,最终确定恢复培养基中不添加外源激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超声波、真空渗透法、真空渗透法和超声波相结合的辅助方式,研究辅助手段对棉花胚尖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超声频率40 kHz,额定功率300 W处理15 min时转化效率最高,可达到26.86%。研究旨在为建立高效棉花胚尖转化体系提供思路,为其他功能基因研究和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陆地棉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方法及石河子垦区优质种质资源筛选
杨京京, 宁克伟, 王明娟, 唐秉辉, 蔡俊玲, 刘爱萍, 谢晓东
2025, 15 (3): 486-494.
摘要67)   HTML0)    PDF (538KB)(30)   

为探究陆地棉萌发期形态指标与抗旱性之间的关联,并筛选抗旱能力突出的优质种质资源,采用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以蒸馏水为对照,对石河子垦区34份棉花品种(系)进行系统的抗旱性评估。结果表明,3种评价方法(培养皿滤纸发芽法抗旱性评价、发芽盒沙培法抗旱性评价、烧杯双浓度滤纸法抗旱性评价)均能有效鉴定棉花萌发期的抗旱性。基于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确定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及相对萌发指数为快速评估抗旱性的关键指标,抗旱性强的材料占44.1%(15份)。依据萌发期抗旱行业标准,抗旱性极强材料占32.4%(11份)。基于双浓度PEG-6000评价方法,抗旱性1级材料占11.8%(4份)。3种方法均一致鉴定出抗旱性极强的材料4份,分别为新陆早79、新陆早84、H16和新早棉107。综合考虑方法的普适性及操作便捷性,推荐使用双浓度PEG-6000评价方法作为陆地棉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方案。

基于文献计量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核酸检测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王智, 胡广, 付伟, 彭萱子, 张永江, 翟俊峰
2025, 15 (3): 476-485.
摘要85)   HTML2)    PDF (2162KB)(127)   

随着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对核酸检测技术的精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核心数据库,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转基因核酸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趋势、科研实力分布以及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初,与核酸检测技术相关的SCI论文总数已达到2 550篇,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发文量位列首位。全球超过90个国家/地区和约2 400家机构参与了转基因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中,其中有7家机构来自于中国。涉及转基因核酸检测技术的30篇高质量期刊论文中,有14篇来自于中国,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相关研究已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同时,针对目前主要的8种核酸检测技术,从论文发表趋势、发文量及发文机构等多个维度对不同转基因核酸检测技术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上述技术的研究态势差异,旨在确保科研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为监管机构的战略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数据支持。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LP012-1转化体普通PCR定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张月秋, 傅芳奇, 赵桐桐, 陈子言, 裴欣瑶, 高芳瑞, 李佳岢, 李辉, 江晓丹, 王颢潜, 陈红
2025, 15 (3): 466-475.
摘要64)   HTML1)    PDF (3255KB)(28)   

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LP012-1转化体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具有广阔的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前景。通过建立LP012-1转化体的定性检测方法,可为标识管理和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从优化DNA提取方法、设计转化体特异性引物并优化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验证方法特异性、测试检出限以及其稳健性等方面构建LP012-1转化体的普通PCR定性检测方法。研究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LP012-1转化体检测方法,填补了该转化体定性检测方法的空白,可为后期的规范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生物育种产业化风险识别及建议——基于种植者的实地调研
高子雅, 皇甫秉欣, 李佳岢, 李昉倩, 马智昊, 庞洋, 梁晋刚, 贺晓云
2025, 15 (3): 456-465.
摘要60)   HTML1)    PDF (3032KB)(61)   

作物种植是食品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对该环节设立恰当的法律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是实现生物育种作物产业化的先决条件。通过对种植者的实地调研、逻辑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所在地、耕地面积、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上网情况、新品种种植态度等种植者基础特征对生物育种产业化支持态度有显著影响;种植者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认知和风险管理能力较低。基于种植者接纳程度和推广生物育种产业化的高效性,识别生物育种产业化种植实际中在经济效益、田间管理、收获储藏、舆论方面存在的风险,并按照责任主体和风险解决预案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呋虫胺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的免疫毒性研究
程云硕, 李子旭, 茆广华, 吴向阳
2025, 15 (3): 446-455.
摘要98)   HTML0)    PDF (2850KB)(137)   

为探讨呋虫胺(dinotefuran,DIN)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免疫毒性及作用机制,以斑马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的DIN(2、200和2 000 μg?L-1)中暴露5 d,检测氧化应激、免疫细胞、免疫相关参数及免疫相关通路中基因转录水平4个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DIN可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胸腺T细胞的数量(P<0.01),降低溶菌酶(lysozyme,LYS)、IgM和补体C3等免疫因子的含量(P<0.01),提高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含量(P<0.01);可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幼鱼体内的活性氧水平(P<0.01),抑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P<0.01)。同时,DIN暴露改变了TLR4/NF-κB、JAK-STAT和Nrf2-Keap1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研究表明,DIN暴露可致斑马鱼幼鱼免疫毒性,且TLR4/NF-κB、JAK-STAT和Nrf2-Keap1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